焙子是什么?作為呼和浩特較常見的美食,它是怎么誕生的?
內(nèi)蒙古焙子,豐鎮(zhèn)焙子,呼和浩特焙子,內(nèi)蒙古蒙瀚食品有限公司,眾所周知,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,幅員遼闊的地方,他們地方的各個地區(qū),都擁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,也擁有著各自的特色美食。在內(nèi)蒙古的呼和浩特,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一種食物——焙子。它的外形看上去就像面包,是呼和浩特一種特有的面點,就像北方其他地區(qū)的饅頭、花卷、火燒一樣,焙子是當?shù)厝藚s日常的主食之一。
也許你可能吃過焙子,但應(yīng)該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來的。焙子起源于明朝時期,阿拉坦汗率領(lǐng)自己的部落來到呼和浩特,想要大興土木,在這里建立一座歸化城。但是由于阿拉坦汗當時已經(jīng)年老多病,歸化城便由他的夫人三娘子主持修建。大家都知道,修建一座城池,勢必要用到大量的工匠,那么如何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,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
于是,三娘子就把這個任務(wù)交給了從寧夏逃難回來的回民部落,他們非常擅長制作面點。在明朝的時候,草原上禁止通商,所以各種物資都非常的匱乏,甚至連做飯的鍋都不夠用。但是他們?yōu)榱藞蟠鹑镒邮樟羲麄兊亩髑?,就想盡辦法克服困難,盡可能的為工匠們制作飲食。
事實證明,人類永遠不會被困難打倒。其實是在沒有鍋的情況下,他們也就地取材,用兩塊平整的石頭夾住面團,放在火上烤焙。讓人沒想到的是,這樣做出來的面餅,居然非常的松軟香甜,而且很扛餓,非常適合每天辛苦勞作的工人們。因為這種面餅是用火烤焙而成的,所以大家就稱它為“焙子”。
在呼和浩特,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,“三年兩城一焙子”。怎么會這樣說?因為在呼和浩特的歷史上,一共有兩座城池,歸化城和綏遠城。歸化城修建于明朝,屬于舊城,綏遠城修于清朝,屬于新城。兩座城雖然修建的時間相差甚遠,但是都是花了三年建造而成的,而焙子這種食物,在建造城池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。毫不夸張地說,呼和浩特是一座咬著焙子建成的城市。
內(nèi)蒙古焙子,豐鎮(zhèn)焙子,呼和浩特焙子,內(nèi)蒙古蒙瀚食品有限公司,如今,焙子已經(jīng)成為了呼和浩特的標志性食物之一。不僅形狀各異,口味也復(fù)雜多樣,有白焙子、黑焙子、牛舌頭、糖三角、油旋兒、豆沙等等,如果從中間切開的話,還可以夾茶葉蛋、燒麥、炸串、咸菜等任何你喜歡的食物。焙子可以說是每個呼和浩特人必不可少的心頭好。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里的話,一定要嘗試一下!